1996年本科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2000年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从事分析化学与水生毒理学的研究,2007年任美国中密苏里大学环境分析化学Tenure-track助理教授。2009年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全职回国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研究员),2016年进入暨南大学。2012年获国家基金委地学部“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目前担任国际环境毒理学主流刊物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副主编、Science Total of Environment 和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编委、《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副主编、《环境化学》和《应用生态学报》编委,同时担任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协会(SETAC)亚太分会常务理事会主席(2018-)、SETAC沉积物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水环境中以农药为代表的毒害污染物的生态毒性的研究,近年来在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与毒性,以及污染物的毒性鉴定与评价(TIE)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沉积物中拟除虫菊酯类农残的区域分布与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影响沉积物中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多种因素,建立了一套以被动采样技术为基础,包含生物可利用性概念的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毒性效应的评价体系;运用毒代动力学手段建立TIE方法,并确认了引起沉积物生态毒性的主要污染物类型。近期研究表明城市化已导致珠三角地区城市水体沉积物的严重污染,而氯氰菊酯等当前使用农药对沉积物的生态风险有重要贡献。迄今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108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70篇),SCI论文他引1700余次,h指数为25,2011年获SETAC与英国皇家化学协会联合颁发的“SETAC/RSC”青年科学家奖,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BHPB导师科研奖、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包括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多项奖励。
工作经历
-
-
-
Central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
2007-08至2009-01
-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2002-01至2007-08
教育经历
-
-
长春地质学院
Bachelor, 1992-09至199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