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爱峰,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1978 年10 月出生于山东省茌平县。1998 年起在河海大学数学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习,2002年顺利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 年起在河海大学物理海洋专业攻读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水波动力学,主要研究流函数理论及相关造波方法,2004年起,转至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提前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非线性水波问题,2006年到台湾成功大学近海水文中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访问交流,在此期间开始了有关畸形波特性与生成机理的研究,2007 年顺利完成以“深水波列演变及畸形波生成机制之数值探讨”为题的博士论文,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8 年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做博士后研究,受美国海军资助,继续研究畸形波的生成机制与预测预警问题。2009 年至今在河海大学任讲师,主要从事海岸及近海环境动力学和近海可再生能源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聚焦的研究方向为近海极端波浪动力学,主要围绕极端波浪运动特性、动力机制、发生概率和预测预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项目各一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题子课题各一项。参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两项,并于2010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德国University of Rostock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访问研究,主要探讨中德海岸防护的理念和工程举措。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11篇为第一作者,其中SCI收录2篇。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8)和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9)各1项。
教学方面,自2009年在河海大学任教起便加入了 “海岸动力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并参与了团队的系列建设工作。主讲本科必须课程两门,其中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基础课“海岸动力学”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另一门风动专业课“近海风电场”为2011年新开课程,该课程因应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大趋势而设,有着蓬勃的朝气和生机。2010年获河海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4),2011年参与申请的河海大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获批(排名2),2011年参加第八届教学在提高工程。撰写并发表教学论文3篇。
工作经历
-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机械系, 博士后, 2007-03至2009-07
教育经历
-
河海大学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院, Doctor, 2002-09至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