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表层岩溶带"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武汉地区主要碳酸盐岩分布区的4189个工程钻孔资料作为分析样本,结合大量水文地质试验数据统计和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在前人对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和可溶岩条带状间隔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市各岩溶水系统空间相对独立且不存在水量交换,内部两个基本水文地质单元亦无水力联系,总体与长江相互补排。从向斜蓄水构造、古地貌和水化学等研究角度,揭示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补给排泄方式和长江Ⅰ级阶地和剥蚀垄岗地貌下的岩溶水动力条件:地下水总体由向斜两翼向核部和轴部汇集,并由向斜扬起端向长江方向缓慢径流;中更新世及以后武汉地区基岩面以上接受第四纪沉积,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循环减弱,现仅在临江地带可能形成水平岩溶水通道而活动性较强;地下水化学反应聚类分析计量关系表明岩溶水化学组份与岩性相关性弱。基于岩溶地下水特征,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突涌致灾机率和等级不高,水位变化对诱发岩溶地面塌陷和结构防水设计有重要影响。
-
单位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