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赖大嫂》在1960年代被批判的理由是"写中间人物"的"黑样板",但无论是从理论的定义,还是倡导者所举的例子来看,这篇小说都与"写中间人物"论无关。这种对应关系的错位从1964年末《文艺报》的批评开始,源于《赖大嫂》在被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发生的三重误差:茅盾、邵荃麟的称赞,沈思、侯墨的引申和批评者的话语"编织"模式;《赖大嫂》被重点批判的原因还在其与"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论和邵荃麟的关系,其被塑造为"异质"的命运是政治角力的必然结果。从《赖大嫂》的遭际中,既可以看出1960年代多重文坛势力的博弈过程,也预示着"文革"前夕更加政治化、粗暴化批评模式的开启。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