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结核的MRI特点及抗结核治疗动态观察,为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70例确诊的颅内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脑实质结核者40例,结核性脑膜炎者22例,混合型者8例。70例患者均接受动态随访检查,并按上述分型进行MRI特点、抗结核治疗动态情况。结果:70例患者中,脑实质病灶40例共882个病灶,粟粒病灶、结核结节、结核瘤均匀强化病灶分别为230(53.99%)、44(13.29%)、0(0%);环形强化实性中心不强化病灶分别为196(46.01%)、280(84.59%)、96(76.8%);环形强化液化中心病灶分别为0(0%)、7(2.12%)、29(23.2%)。X2值分别约209.700、130.769、138.100,P<0.001,其强化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结核瘤中心干酪坏死但未液化时T2WI呈低信号亦具有特征性;同时结核瘤也是有呈簇状聚集的特点。动态观察发现,治疗3个月,粟粒病灶、结核结节、结核瘤消除率分别为52.35%、28.70%、0%;治疗后6个月后,三组病灶消除率分别为86.62%、63.44%、2.4%。其X2值分别约127.293、306.94,P<0.001,消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粟粒病灶吸收效果较其他病灶好。而结核性脑膜炎(22例)或混合型颅内结核(8例)短期疗效(3个月)较差。结论:笔者认为用粟粒型(结节≤3mm)、结节型(结节>3mm但≤5mm)及结核瘤型(结节>5mm)3种分型,可以将脑实质结核的MRI表现描述的较为客观,同时通过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MRI特点观察,笔者认为其MRI表现、特别是在发病部位及分布上有一定特征;另本次研究还通过对该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追踪,总结出颅内结核病灶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演变过程,以此准确把握结核病灶的变化特点,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