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家的主体是士。原始儒家基于"士"的立场、情怀与需要而创立的儒学,本是"士君子之学"(简称"士学")。作为"士学",儒学的出发点在于指导"士"之自身的"修身"。但在原始儒学那里,"修身"不是局限于"修己",止于"士"之自身的"安己",而是"修己安人",以"治国平天下"为根本目的。"治国平天下"即"安人"(安百姓)。"安己"与"安人"兼顾,决定了儒学乃立于"士"立场的"安己"与"安人"的一体之学。"安己"为"内","安人"为"外",儒学又为"内圣外王"之学。由"内圣"转向"外王",通过"推恩"实现。"推恩"是"为仁之方",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原始儒学把人当人对待的人道精神。原始儒学的人道精神,以直面人的生命与生命价值为关切,因而并不排斥民众的世俗情感及其世俗价值取向与追求。但儒学在汉唐成为官学之后,就将直接关切人的生命与生命价值,转向对于人之统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关切;待到宋明理学,为了拯救汉唐儒家将儒学工具化所造成的儒学人道精神的失落,更将儒学"形而上"化,使儒学与民众的疏离变得更为严重。为了消除儒学与民众的疏离,儒学的未来发展,在路数上不应遵循现代新儒家所设计的儒学现代化方案,也不能完全照"宗教儒学""生活儒学"的主张办,而必须循"世俗儒学"的路向,化士学为民学。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