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裂中子源反角白光中子束流参数的初步测量

作者:鲍杰; 陈永浩*; 张显鹏; 栾广源; 任杰; 王琦; 阮锡超; 张凯; 安琪; 白怀勇; 曹平; 陈琪萍; 程品晶; 崔增琪; 樊瑞睿; 封常青; 顾旻皓; 郭凤琴; 韩长材; 韩子杰; 贺国珠; 何泳成; 何越峰; 黄翰雄; 黄蔚玲; 黄锡汝; 季筱路; 吉旭阳; 江浩雨; 蒋伟; 敬罕涛; 康玲; 康明涛; 兰长林; 李波; 李论; 李强; 李晓; 李阳; 李样; 刘荣; 刘树彬; 刘星言; 马应林; 宁常军; 聂阳波; 齐斌斌; 宋朝晖; 孙虹; 孙晓阳; 孙志嘉; 谭志新; 唐洪庆; 唐靖宇; 王鹏程; 王涛峰; 王艳凤; 王朝辉; 王征; 文杰; 温中伟; 吴青彪; 吴晓光; 吴煊; 解立坤; 羊奕伟; 杨毅; 易晗; 于莉; 余滔; 于永积; 张国辉; 张旌; **浩; 张利英; 张清民; 张奇伟; 张玉亮; 张志永; 赵映潭; 周良; 周祖英; 朱丹阳; 朱科军; 朱鹏
来源:Acta Physica Sinica, 2019, 68(08): 38-47.

摘要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已于2018年5月建设完工,随后进行了试运行.其中的反角白光中子束线(Back-n)可用于中子核数据测量、中子物理研究和核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实验.本文报道对该中子束的品质参数测量实验过程以及最终实验结果.实验主要采用中子飞行时间法,利用~(235)U,~(238)U裂变室和~6Li-Si探测器测量了中子能谱和中子注量率,又利用闪烁体-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探测系统测量了中子束斑的剖面,得到了该束线的初步实验测量结果.其中白光中子的全能谱测量范围eV—100 MeV,给出了不确定度分析;给出了中子注量率两个实验厅位置的满功率值;给出了白光中子在直径60 mm情况下的全能区束斑.通过与模拟结果的比较探讨了以上结果的合理性,并提出了改进计划.这些实验结果为以后该束线的核数据测量和探测器标定实验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