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一、为什么会有《通典》二〇二二年是《通典》作者、唐代著名典志史专家杜佑(七三五至八一二)逝世一千二百一十周年。我曾经在二〇二〇年第一期《历史研究》上刊发过一篇《唐宋经世史学的新高度》的文章,提到“通”字的时代意义,其中《通典》《通鉴》最具代表性。可是,《资治通鉴》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宋元之际的学者马端临在肯定《资治通鉴》贯通古今的同时,又指出了其缺失:“然公之书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非公之智有所不逮也,编简浩如烟埃,著述自有体要,其势不能以两得也。”(《文献通考·自序》)尽管马端临体察司马温公的难处,但是他依然认为,历朝的兴亡原因未必相似,但对典志的因革损益,必须融会贯通,原始要终。总之,治国理政需要《通典》这样的书。此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