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特征和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杨雪; 雷蕾; 邱春华
来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 24(02): 204-207.
DOI:10.3969/j.issn.1006-5709.2015.02.022

摘要

目的分析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440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病理类型胃息肉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40岁之后表现尤为明显。女性略多于男性,其中胃底腺息肉更多见于女性。主要病理类型依次是: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主要发生部位依次是胃底、胃体、胃窦、贲门、幽门。<1 cm的胃息肉最多。≥1 cm的胃息肉最多见于胃窦,<1 cm的胃息肉多见于胃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底腺息肉最多见于胃底,增生性息肉最多见于胃窦,<1 cm的息肉多是胃底腺息肉,≥1 cm的息肉多是增生性息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增生性息肉和2例腺瘤性息肉被检出异型增生,发生部位主要在胃窦。结论对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的分析有助于胃镜检查对胃息肉性质的初步判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指导活检及随访观察。

  • 单位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