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确诊的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75例75眼作为NDR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3例33眼作为NPDR组, 另收集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人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RTVue X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仪扫描受检者黄斑区3 mm×3 m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 采用Angio Vue软件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3个组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周长、非圆度指数(AI)、浅层和深层FAZ轮廓异常分级、浅层毛细血管网(SCP)和深层毛细血管网(DCP)血流密度和FAZ旁宽300 μm区的毛细血管(FD300)血流密度, 并分析各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间黄斑区FAZ面积、FAZ周长、AI总体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948, P=0.146;F=2.632, P=0.075;H=5.582, P=0.061)。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黄斑区浅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22.9%(8/35)、37.3%(28/75)和54.5%(18/33), 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42.9%(15/35), 70.7%(53/75)和87.9%(29/33), 其中NPDR组浅层及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DR病情程度的加重, 无论是浅层还是深层FAZ, 轮廓异常眼的分级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χ2=9.827、9.030, 均P<0.05)。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分别为[52.50(50.70, 54.80)]%、[50.40(48.40, 52.60)]%和[48.30(43.60, 51.55)]%, DCP血流密度分别为[49.90(47.70, 51.80)]%、[47.30(45.20, 50.10)]%和[45.80(41.30, 48.60)]%, 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1.719、21.652, 均P<0.001),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PDR组中心凹SCP血流密度、中心凹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