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患者男, 65岁, 主诉左小腿红斑及增殖性斑块伴痒30余年, 加重半年。患者于1990年左右无明显诱因左外踝出现瘙痒, 搔抓后形成红斑、丘疹, 逐渐累及左小腿, 部分皮损较肥厚, 呈增殖性改变, 且瘙痒加重, 无关节痛及发热等不适, 否认有足癣病史。1997年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部分增殖性皮损后, 左小腿外侧形成溃疡。2007年至2016年多次在各地皮肤科就诊, 诊断为真菌感染(具体不详)。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 疗程1年, 效果不明显, 遂遵医嘱改为盐酸特比萘芬250 mg/d疗程2年, 自觉效果不佳, 遂自行停药, 未再治疗。2016年8月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皮疹再次增多, 并向大腿蔓延, 遂就诊, 无发热、咳嗽咳痰, 无关节畸形及疼痛, 无明显体重减轻, 饮食睡眠及二便尚可。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既往无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 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无传染性疾病史, 无食物、药物过敏史。系统检查:一般情况尚可, 各系统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 梅毒螺旋体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检查均为阴性。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可见多发性黄豆至鸽蛋大小红斑、丘疹及增生性结节、斑块, 小腿外侧部分斑块破溃, 见较多黏性渗出物及黄褐色结痂, 左踝及足背肿胀(图1A)。溃疡边缘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 棘层增生肥厚, 呈假上皮瘤样增生, 真皮中上可见密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细胞浸润(图1B), 过碘酸希夫染色可见硬壳小体(图1C)。真菌直接镜检:取溃疡处脓液和黑色小点部位脓液涂片可见少量杆状细菌和少量真菌菌丝。组织液细菌培养:血平板37 ℃培养7 d有细菌生长, 通过VITEK2 COMPAC型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摩尔摩根菌摩根亚种(Morgamella morganii subsp. morganii)。脓液真菌培养:沙氏培养基27 ℃培养4周见单个黑色菌落, 表面凸起灰黑色菌落, 背面呈深橄榄黑色, 表面可见气生绒毛(图2A)。行小培养4周, 显微镜下见大片枝孢型或喙枝孢型分支, 分生孢子主要位于孢子梗顶端, 以单细胞性紧密堆积成球状或排列成短链状(图2B)。药敏检测显示, 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最小抑菌浓度值分别为128、128、256、4、512、256和256 μg/ml。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真菌DNA送至北京华大基因公司进行序列测定, Genbank BLAST比对结果提示该菌株与Fonsecaea nubica碱基序列一致性大于99%, 该菌序列已上传至Genbank数据库并获得编号MW269556(https://www.ncbi.nlm.nih.gov/nuccore/MW269556), 通过内部转录间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并使用MEGA7.0建立邻里连接, 最终显示菌株的来源属Fonsecaea nubica。
-
单位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