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辐射时间紫外线引起的SD大鼠皮肤光毒性损伤差异。方法采用长波紫外线(UVA,320~400 nm)(4.5 mJ·cm-2·s-1)+中波紫外线(UVB,280~320 nm)(0.036 mJ·cm-2·s-1)辐射的方法,建立皮肤光毒性损伤大鼠模型,每周照射2次,连续4周,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累计辐射时间分别为342 min、440 min、520 min,正常对照组不予照射。实验结束后,对大鼠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肤黑色素瘤特异性标记(HMB45)、波形蛋白(Vimentin)、内皮细胞标记(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均出现部分表皮角化过度、表皮厚薄不均、皱纹加深、毛囊增大、皮脂腺增生等变化;另外,随着辐射时间的增加,表皮病变更为严重,表皮厚度、皮脂腺横截面积更大,皮肤损伤评分也更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的皮肤成纤维细胞Vimentin、真皮层毛细血管CD34表达均增多,其中模型2组、模型3组增多更为明显;模型2组、模型3组皮肤HMB45表达明显增多。结论随着紫外线辐射时间的延长,皮肤损伤程度也逐渐加重,本研究或可为防晒功效评价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