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氧负荷试验用于评估因心源性休克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78例接受静脉-动脉(V-A)ECMO治疗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ECMO治疗后6 h均采用经皮氧分压(PtO2)监测和氧负荷试验。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开始ECMO治疗当天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动脉压(MAP),ECMO治疗6 h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基础PtO2、10 min氧负荷值(OCT10)、氧负荷指数(OCI),以及60 d内ECMO支持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参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应用情况等。根据ECMO治疗后60 d的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OCT10、OCI等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根据OCT10、OCI的最佳临界值分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60d累积生存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67例患者,存活组31例,死亡组36例。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IABP应用比例更高,PtO2、OCT10、OCI更低,ECMO支持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更长,但两组性别、年龄、原发病构成、LVEF、MAP、机械通气参数、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血气分析指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CT10、OCI、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对患者60 d死亡均有预测价值,OCT10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0.042,95%可信区间(95%CI)=0.760~0.937;OCI的AUC为0.829±0.051,95%CI=0.717~0.910;APACHEⅡ评分的AUC为0.860±0.043,95%CI=0.754~0.933;SOFA评分的AUC为0.821±0.049.95%CI=0.708~0.904(均P<0.01)。以OCT10≥70.0 mmHg(1 mmHg=0.133 kPa)为最佳临界值时,预测预后的敏感度为91.67%,特异度为67.74%;以OCI≥0.68为最佳临界值时,预测预后的敏感度为88.68%,特异度为71.58%。依据OCT10和OCI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组,高OCT10组60 d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低OCT10组[58.06%(18/31)比36.11%(13/36),x2=5.425,P=0.020];高OCI组60 d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低OCI组[55.17%(16/29)比39.47%(15/38),x2=5.119,P=0.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CT10和OCI均是患者60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CT10的优势比(OR)=0.883,95%CI=0.791~0.965,P=0.006;OCI的OR=0.011,95%CI=0.001~0.087,P=0.005]。结论氧负荷试验可以用于评估接受ECMO支持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无锡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