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茵栀黄口服液成分-靶点-通路的相互作用网络,探究其治疗黄疸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茵栀黄口服液4种成分-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的有效活性成分,并对潜在靶点进行预测,进而绘制药物有效活性成分韦恩图及化合物-靶点网络图,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GeneCards及Drugbank数据库筛选出黄疸相关靶点,与获得的药物预测靶点取交集,再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7.2,得到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通过Metascape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茵栀黄口服液的4种成分-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在TCMSP数据库中共检索到530个化学成分,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共筛选出87个活性成分,得到作用于黄疸的靶点共233个,通过与疾病数据库筛选出黄疸相关靶点取交集,获得交集靶点122个,GO功能分析集中在对细胞凋亡、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的调控,对多种蛋白激酶活性的调节等方面,KEGG通路分析得到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等通路。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黄疸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并预测了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后期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