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22岁学生群体甲乙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

作者:董彦会; 陈曼曼; 王丽萍; 星一; 宋逸; 邹志勇; 董彬; 李中杰; 马军*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 53(03): 498-505.
DOI:10.19723/j.issn.1671-167X.2021.03.010

摘要

目的:分析2008—2017年中国6~22岁学生群体甲乙丙类传染病的长期趋势、顺位变化以及主要传染病在不同年龄组和地区间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08—2017年全国传染病监测数据中诊断为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学生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共涉及到甲乙丙类传染病40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基于教育部公布年度学生人口数作为分母进行计算,选取各年龄组、各省份在每年度中的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作为主要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5年中国6~22岁学生群体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男生发病率、发病数以及死亡数均高于女生,其中,2008—2015年男女生发病率下降幅度分别为43.4%和40.1%,但在2015—2017年出现反弹,增长幅度分别为47.1%和53.8%,反弹主要由丙类传染病增长导致。10年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的前3位疾病分别由2008年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痢疾,转变为2017年的结核病、猩红热和病毒性肝炎。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的前3位疾病分别由2008年的狂犬病、结核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转变为2017年的HIV/AIDS、狂犬病和结核病。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顺位变化并不明显。在年龄组和地区分析中,甲乙类传染病主要以病毒性肝炎、猩红热和结核病为主,丙类传染病则以流行性腮腺炎和感染性腹泻病为主,但近年来,流感和手足口病在东部地区增长明显。结论:2008—2017年间,我国在学生群体传染病防控方面成就显著,但传染病变化模式和特征显示出我国未来在防控呼吸道传染病、HIV/AIDS等性传播疾病以及新型突发传染病方面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为全国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控机制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基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