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偶句作为一种文本格栅,深深植根于汉语的思维习惯和文学传统之中,它使用广泛,跨越了多种文体,却很难在英文的文本格栅中找到对等。本文结合笔者在复旦大学翻译系的本科教学实践,探讨了在翻译古诗、诸子散文以及实用文体中的对偶句时打破原文本格栅的束缚,做到"得其意而忘其形",进行合理的"译写"。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上下文进行不同的转化,或化整为散,或化虚为实,或删繁就简,或调整喻体,或加强对比,或融合提炼,或串接两联,或省略一联,或全盘抛弃。总之,除了极少数可以亦步亦趋的案例之外,"变"才是"不变"的原则。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译写"思维,打破以"对"译"对"的执念,以提高其英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