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关异域文化的影视文本创作,其价值基础常常建立在影像之外的国家、民族层面,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构建为多元文化群体共同认可的影视作品,成为跨文化叙事面临的重要课题。迪士尼影视公司制作的《花木兰》,在传统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之外,也加入了西方视角的人物自我觉醒,但是在场景布局、服饰道具和妆容仪态等细节上,依然存在或显或隐的东方主义特征。一方面,《花木兰》力图超越自身所处文化中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但另一方面,为了迎合美国本土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随意拼接也流露出东方主义倾向,似是而非的文化嫁接导致了《花木兰》在中国市场的尴尬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