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李瑶; 高欣*; 贾振宇; 许春舫
来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 28(11): 1237-1241.
DOI:10.3969/j.issn.1006-5709.2019.11.009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PGIL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80例患者纳入此研究,男102例,女78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PGIL临床表现多样,较常见的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体质量减轻、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胃淋巴瘤101例,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胃窦(66例,65.34%),首次胃镜检查活检准确率为43.30%;肠道淋巴瘤79例,其中小肠44例(55.70%),结直肠35例(44.30%),首次结直肠镜检查活检准确率为24.00%。在180例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为160例,其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7.22%)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19.44%)多见;T细胞淋巴瘤为20例。根据Ann Arbor改良分期,ⅠE期病例49例,ⅡE期48例,Ⅲ期28例,Ⅳ期55例。PGIL的3年生存率为57.39%,其中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患者其预后较差,临床分期为影响PGI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联合化疗的预后要优于单纯手术,且与临床分期有关。结论 PGI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中DLBCL和MALT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预后较差。手术联合化疗适用于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的患者。

  • 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