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的种植,晚清以前维持以"大豆—高粱—粟"为主的格局,晚清以降,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东北地区形成了以大豆为中心的种植格局。为满足人口的口粮需求,东北的大田作物生产出现了地理上的差异景象。"伪满"政权建立后,由于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冲击,日本殖民政治干扰等因素,动摇了以大豆为主的种植格局,导致了农业生产滑落于衰退的边缘。1937年后,抗战全面爆发,粮食供应日益紧张,日本为弥补短缺的"战争物资",全面加强了对农业领域的殖民控制,因此,作为东北农业主流的大田种植不仅结构上被重塑,而且部分农产品还在数量上出现了"另类"的畸形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