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文化运动前后,西方颓废派文学首次进入中国。基于改造旧俗改良社会的初衷,虽然时人竭力在这种与本土传统文学审美殊异的西方文学中发掘积极的"文化反叛"意味,但与此相比,这一时期对"颓废"内涵的本土化改造才是更引人注目的传播现象。本土化了的"颓废",更多地源于民族屈辱感与自卑感,与西方颓废派文学中的那个丧失了现实行动意愿、追求极端个人"自由体验"的艺术化的"颓废"只是表面相似。20世纪30年代前后,喧嚣热闹的引进推介之后,本土学人对此前对日本或西方学者观点的过度依赖展开反思,渐趋见出本土文化之道统对西方颓废派文艺"无用之用"的否定倾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左翼文人受到苏俄文论的影响,将颓废派文学斥为衰退、堕落的"反动"文学。道德指斥与政治批判合流的做法,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演变为谈"颓"色变。改革开放40年来,颓废的审美现代性逐渐在学理层面得到揭示,中国的颓废派文学研究由此正缓慢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