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祭十二郎文》,韩愈(768-824)写于贞元十九年(803),是悼祭文中的千古名篇,至情之作。它属于韩愈创作生涯中的早期作品,全文散体无韵写就,历来颇多赞赏。此后的悼祭文写作中,韩愈没有再运用全篇散体无韵的形式①。韩愈之前,已有盛唐独孤及等突破传统,韩愈用散体写《祭十二郎文》不算独创。但韩愈"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古文改革得更深入,他写情同手足、至亲侄子的悼祭文时,应该是有意识运用全散体写作。《祭十二郎文》取得如此成就,他却没有继续将全散体用到其它悼祭文,而是沿用四言韵文②。笔者将此祭文和同是韩愈早期(794年)所作、用四言韵文写就的《祭郑夫人文》比较,看其写给至亲的两篇祭文呈现的效果,《祭十二郎文》的突破之处反映了韩愈的文学创作理论,也体现儒家哀而不伤的至情审美,从此文亦可一探韩愈作为古文家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