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正规形态是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乏结构层面的固定要素,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变更甚至消失,相对正规城市而言,也鲜有官方、正统的记注撰述,故难以考证。以《清明上河图》这一反映北宋东京关厢地段城乡风貌的"界画"为例,在历史图景中探索空间开放、草市兴盛及社会融合等非正规城市形态和特色,并对图中所示非正规环境折射的营建背景与演进机制进行溯源,发现政治格局、地理环境与城市管理对此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其一,通过约束权力,产生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居民与政府在政策博弈中进行了商住范围的弹性管控;其二,依赖涿杭通渠,促进水利与漕运的共生,在因仓成市的汴河地区形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势互补;其三,开放城市户籍,推动土地与人口的流转,在资源共享、城市共建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同时也提升了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以史为鉴,探索《清明上河图》中的"边界消隐"和"界域融合"对现代城市活力营造的积极作用,提出了"灰""混""融"三种模式:"灰"以街道红线营造商业活动合理的"溢出"环境;"混"以开放管理引导多元业态的混合经营;"融"以界面渗透促进城市街区与周边社区的设施共享。从非正规的视角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研究,不仅是对历史城市非正规性和"清明上河学"的补充,也为如何在城市治理层面平衡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提供了思考。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