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并筛选出白头翁汤4种草药中具有成药可能性大以及经消化道吸收较佳的潜在活性成分,利用反向分子对接的方法获得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整合靶点数据库(TTD)、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Geodatabase等数据库收集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靶点,将化合物潜在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靶点,对作用靶点进行类型归属查询并构建草药-候选化合物-治疗靶点网络以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并绘制通路图。结果:共收集到白头翁汤中化合物232个,经筛选后获得81个活性成分,涉及溃疡性结肠炎靶点共56个。作用靶点类型主要涉及酶、受体、转录因子、酶调节剂、信号分子、钙结合蛋等类型。作用靶点Go富集分析中获得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条目39个,主要对蛋白质结合、锌离子结合、ATP结合产生影响。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条目116,主要涉及信号转导、翻译、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进程,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条目20个,主要涉及细胞质、外泌体、核质等作用部位,KEGG通路富集显示白头翁汤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Leukocyte transendothelial migration等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其治疗作用。结论:从网络药理学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新药开发及今后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及方向。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