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恻隐之心的悲剧底蕴

作者:骆冬青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2020, (05): 125-131.
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0.05.017

摘要

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观念,以深隐的"心痛"为底蕴,审察艰险危难的悲剧情境,重构"仁"的内核。孟子设置了虚拟的美学事件,以危机为契机,虚拟以"井"为中心的悲剧性情境,从而将"井""人""仁"三者联系起来,具有深远的文化渊源。置身虚拟情境之间的"孺子"和见到"将入于井"的那"人",作为孟子创造的"概念性人物",作为体悟激切深挚情感的人,则常反射出某种悖谬,在预见、先知和茫昧、限知之间,激化了悲剧情境。孟子的哲学叙事注重过程的精微阐发,"将""于"二字,勾勒了情节"不到顶点"的蕴涵和某种"视觉暂留",推重了"恻隐之心"的根本性。"恻隐"作为痛感的心灵化、内在化和核心化,虽然是"仁"的扩展,却赋予"仁"以更深邃、高远的内涵,令"疼""痛"成为先验情性,成为心灵的悲剧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