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靶向相变纳米粒穿透深度与其溶栓效果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钟毅欣; 叶曼; 徐杰; 张文丽; 胡柳; 方霓; 郭大静*
来源: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1, 23(06): 401-405.
DOI:10.16245/j.cnki.issn1008-6978.2021.06.027

摘要

目的 探讨相变型纳米粒靶向动脉血栓穿透深度及其与体外溶栓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双乳化法制备一种靶向纤维蛋白的PLGA-PFH-CREKA纳米粒,验证其理化特性。采集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血制作动脉血栓模型,分别加入荧光标记的PLGA-PFH-CREKA纳米粒(兔靶向PT组)、PLGA-PFH纳米粒(兔非靶向PT组)、PLGACREKA纳米粒(NPT组),应用1 W/cm2的低强度聚焦超声辐照,记录辐照前后血栓质量,计算溶栓率;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处理后的血凝块切片,测量穿透深度。应用线性回归分析血栓穿透深度与溶栓率的相关性。建立SD大鼠腹主动脉血栓模型,随机分为大鼠靶向PT组和大鼠非靶向PT组,评价其体内靶向能力。结果 制备的靶向纤维蛋白的PLGAPFH-CREKA纳米粒平均粒径(297.8±11.82)nm,表面平均电位(1.44±0.22)mV,结构呈均匀球体,分散性好。体外溶栓实验显示,兔靶向PT组、兔非靶向PT组、NPT组对血栓的穿透深度分别为(293.01±24.61)μm、(114.52±23.85)μm、(116.78±28.0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187,P<0.001);兔靶向PT组与兔非靶向PT组和NP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NPT组与兔非靶向P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兔靶向PT组、兔非靶向PT组及NPT组靶向溶栓率分别为(60.67±4.37)%、(45.83±6.88)%、(18.67±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508,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兔靶向PT组对血栓穿透深度与溶栓率呈正相关(R2=0.818,P<0.05)。体内靶向能力实验显示,大鼠靶向PT组对血栓的靶向性较大鼠非靶向PT组更好。结论 成功制备了靶向纤维蛋白的PLGAPFH-CREKA纳米粒,其对血栓纤维蛋白有良好的靶向性,溶栓效果较好,对血栓穿透性佳,且相变所致溶栓率与血栓穿透深度呈正相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