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揭示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下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花生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规律,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免耕(NSP)、秸秆还田免耕(SP)、秸秆还田浅耕(SSP)和秸秆还田深耕(SDP)等4个处理,利用Biolog Eco生态板技术,研究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下花生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碳源代谢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pH值,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SP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较NSP处理显著增加21.62%,土壤速效钾含量较NSP、SSP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3.07%、7.27%,土壤有机质含量较NSP、SDP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3.98%、7.61%,土壤pH值较NSP、SDP处理显著降低1.23%、0.86%,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表现为SP>SDP>SSP>NSP;SP处理土壤微生物对多聚化合物、羧酸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胺类化合物、氨基酸的利用能力均最高;SP处理的Shannon指数较SSP和SDP处理分别提高3.99%、0.94%,较NSP处理显著提高4.55%,Simpson指数与McIntosh指数均无显著性变化;RDA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50.9%)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pH值(32.0%)、土壤速效钾含量(30.4%)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综合分析表明,秸秆还田与免耕组合表现较优。

  • 单位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