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起源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批评理论,指本来完整统一的事物破碎成了许多片,使之成为待铸新体必需的材料和过程。该词恰恰描述了晚清诗歌翻译的一种持续倾向。文章从"片"面的译诗动机着眼,探讨"碎片"背后的积极求真、求美之势,并带来了译诗的文化、审美转向。通过对晚清诗歌翻译"碎片化"呈现形态类型的分析,如拼贴、单行本、合集,研究了译诗文本形式的转变,探究了译诗在与传统碰撞中,虽被撞成"碎片",却仍可保持"碎"而不乱、"裂"而不断的生命力,透露出打破传统、建构新诗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