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与目的:外周血管疾病(PAD)是因各种原因所致血流灌注不足而引发的疾病,部分患者无法手术。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开始应用于PAD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目前尚未见其作用机制涉及代谢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代谢组学初步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促进下肢缺血组织修复中所涉及的代谢通路与代谢分子,并重点分析酸性鞘磷脂酶(ASM)-神经酰胺(Cer)代谢途径的变化。方法:从人脐带组织中分离获得HUCMSC,培养扩增后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分子标记。8周龄雄性小鼠(C57BL/6J)采用结扎并离断其左侧下肢股动脉、股静脉的方法制备下肢缺血模型,将造模后的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于缺血侧下肢局部注射HUCMSC混悬液(HUCMSC组)与PBS (对照组)。分别在术后3、7、14 d,取两组小鼠缺血侧腓肠肌组织,行HE染色与Masson染色,观察两组小鼠缺血肌肉的形态学变化;行LC-MS检测,并结合KEGG数据库分析,比较两组肌肉组织的代谢组学差异。结果:分离获得的HUCMSC高表达CD105、CD90、CD73,低表达HLA-DR、CD14、CD19、CD34。形态学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UCMSC组术后7、14 d肌肉萎缩与纤维化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术后3、7、14 d的腓肠肌样本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共鉴定出687种代谢物,其中脂类相关物质占比最大(34.088%)。负离子模式下检测的差异代谢物共37种,25种上调,12种为下调;在正离子模式下检测的差异代谢物共17种,其中11种上调,6种为下调。与对照组比较,Cer明显下调(FC=0.43),且ASM/Cer通路产物磷脂酰胆碱也明显下降(FC=0.68)。合并两组术后3、7 d的腓肠肌样本的正负离子模式数据后的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通路有γ-氨基丁酸能突触、精氨酸/鸟氨酸代谢、矿物质吸收、氧化磷酸化、蛋白质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等。结论:在HUCMSC促进小鼠下肢缺血损伤的修复中,脂类代谢产物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部分机制可能与HUCMSC抑制ASM/Cer代谢途径有关。

  • 单位
    上海健康医学院; 周浦医院;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