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学龄前患儿全麻术后在不同时机拔除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LMA)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方法选择2020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择期全麻眼科手术的患儿120例,年龄2~6岁,随机分为自主体动(spontaneous body movement,SBM)组和非自主体动(none body movement,NBM)组,每组60例,根据患儿体重选择合适型号的可弯曲喉罩静(FLMA)。麻醉诱导使用静脉推注丙泊酚完成,术中麻醉使用吸入七氟醚维持。手术结束后患儿入复苏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SBM组在达到有效自主呼吸并出现自主体动时拔除喉罩,NBM组在达到有效自主呼吸未出现自主体动时拔除喉罩。记录患儿PACU停留期间的呼吸相关不良事件,包括呛咳、屏气>5 s、躁动、喉痉挛、氧饱和度降低(SpO2≤94%)的情况,并记录患儿的拔管时间和出PACU时间。术日晚间随访并采用FLACC量表评估患儿疼痛,术后一日随访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量表)评估患儿的睡眠质量以及患儿家长的焦虑程度和满意度。结果 SBM组PACU停留期间呛咳、躁动发生例数显著高于NBM组,两组间屏气、喉痉挛、氧饱和度降低的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M组拔管时间显著长于NBM组,两组间PACU停留时间及术日晚间患儿的FLAC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次日随访患儿的睡眠质量和家长焦虑程度、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患者术后达到有效自主呼吸后选择在未出现自主体动时拔除喉罩,呛咳及躁动的发生更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