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T1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和黏膜下深浸润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0年1月30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结直肠癌外科根治术的41例(外科手术组)和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23例(ESD组)T1期结直肠癌患者, 记录患者肿瘤大体类型、最大径、是否含有组织学低分化成分、浸润程度(黏膜肌层破坏类型、浸润宽度和深度)、肿瘤出芽分级, 以及是否有脉管瘤栓。采取电话随访方式收集患者追加治疗和预后情况。分析T1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ESD组中黏膜肌层完全破坏与肿瘤浸润宽度和深度的相关性, 以及术后追加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肿瘤有组织学低分化成分或脉管瘤栓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高于无低分化成分或无脉管瘤栓者[3/6比12.1%(7/58)、3/4比11.7%(7/6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34、11.409, P均<0.05)。外科手术组患者黏膜肌层均完全破坏;ESD组中, 16例肿瘤浸润宽度≥ 2 mm, 其中15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 1例部分破坏;7例肿瘤浸润宽度<2 mm, 其中2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 5例部分破坏;14例肿瘤浸润深度≥2 000 μm, 其中13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 1例部分破坏;9例肿瘤浸润深度<2 000 μm, 其中4例黏膜肌层完全破坏, 5例部分破坏;黏膜肌层完全破坏与肿瘤浸润宽度≥2 mm和肿瘤浸润深度≥2 000 μm均有关(15/16比2/7, 13/14比4/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9、6.659, P均<0.05)。64例T1期结直肠癌患者中6例(9.4%)预后不良;5例(7.8%)患者死亡, 其中3例(4.7%)为肿瘤相关死亡。外科手术和ESD组患者中各有10例追加辅助治疗且均未发生预后不良, 两组内未追加治疗与追加治疗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9.7%(3/31)比0(0/10)和23.1%(3/13)比0(0/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1期结直肠癌伴有肿瘤黏膜下深浸润时, 临床医师需结合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脉管瘤栓和黏膜肌层破坏类型等多种病理特征对预后风险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