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采用压力记录分析技术(PRAM)研究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患儿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在全麻下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矫治手术的患儿42例,入室后常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动脉血压,并连接Mostcare-PRAM监测仪。在全麻诱导结束手术开始前(T1),切开心包肝素化前(T2)、拔除主动脉插管后(T3)和术毕离室前(T4)各个时间点采集心率(HR)、收缩压(Sys P)、舒张压(Dia P)、重脉压(Dic P)、体循环阻力(SVR)、每搏量指数(SVI)、心指数(CI)、每搏量变异度(SVV)、心脏循环效率(CCE)和最大压力梯度(dp/dt)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CCE中T3比T1、T2均显著降低(P<0.01),T4比T3均显著增高(P<0.01);HR中T2、T3、T4比T1均显著增高(P<0.01),T3、T4比T2均显著增高(P<0.01);SVR中T3比T1、T2均显著增高(P<0.01),T4比T1、T2均显著增高(P<0.05);SVI中T3、T4比T1均显著降低(P<0.05);SVV中T2比T1显著降低(P<0.05),T3比T2显著增高(P<0.01);DPDT中T3比T1、T2均显著增高(P<0.05),T4比T1、T2均显著增高(P<0.01),T4比T3显著增高(P<0.05)。CI各个时间点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TAPVC患儿围术期易发左心衰,因此应进行严格的容量控制。应用PRAM法监测,量化反映术中前后负荷和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规律,能够为畸形矫治前后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和容量治疗等提供依据。
-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