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粉土、粉(细)砂土承压含水层中的盾构隧道出现渗漏时,土颗粒会在渗流力作用下液化悬浮并随地下水涌入隧道,致使隧道外土层在高速水流侵蚀下快速流失,引起隧道受力模式改变,进而造成衬砌结构的连续破坏(损)甚至垮塌。特别地,当渗漏点位于隧道底部时,侵蚀过程类似于水利大坝中的向源侵蚀,即逆着水流方向在隧道结构底部产生侵蚀空腔,从而导致隧道底部因失去土层支撑而产生大范围沉降和错台。为研究盾构隧道结构底部某点处由径向水流(水流向漏点汇聚)引起的向源侵蚀过程及侵蚀区形态,本文采用物理学中的经典装置,即赫尔-肖氏薄板,开展一系列可视化的模型试验,研究了水流速度及试样厚度对侵蚀过程及侵蚀形态的影响,以加深对向源侵蚀机制的理解。创新点:1.研制了用于研究汇聚流下向源侵蚀过程的赫尔-肖氏薄板仪器;2.清晰地捕捉了向源侵蚀动态发展过程;3.揭示水流速度及试样厚度对侵蚀过程及侵蚀形态的影响。方法:1.采用恒流速试验,模拟瞬间施加水流下的向源侵蚀过程;2.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定量描述向源侵蚀动态发展过程;3.通过调整板间距及入流速度,分析试样厚度及水流大小对侵蚀过程及形态的影响。结论:1.瞬时恒流下的向源侵蚀过程可分为侵蚀发展和侵蚀稳定两个阶段。2.瞬时水流速度越大,侵蚀区的形状表现为分叉越多,最大侵蚀半径越大。3.试样越厚,向源侵蚀越容易在赫尔-肖氏薄板中启动;同时侵蚀区面积越大,半径也越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