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代家坪地区延长组油源认识存在的争议,利用原油和烃源岩样品抽提物族组分分离、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对延长组不同层位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代家坪地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均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和弱还原—还原的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生油母质具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特点。代家坪地区延长组不同层位储集层样品均一温度均表现为双峰型分布特征,且长82和长9储集层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长6和长81储集层,结合埋藏史分析表明,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存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中期2个充注过程。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Q型聚类将代家坪地区延长组原油分为2种类型,Ⅰ类原油包括长6和长81原油,Ⅱ类原油包括长82和长9原油,2类原油虽然均来自长7烃源岩,但Ⅰ类原油的成熟度参数C29甾烷20S/C29甾烷(20S+20R)和C29甾烷ββ/C29甾烷(αα+ββ)、环境参数Pr/Ph和伽马蜡烷指数明显低于Ⅱ类原油,而反映有机质来源的αααC27甾烷/(C27甾烷+C28甾烷+C29甾烷)、4-甲基甾烷/规则甾烷、Pr/nC17等参数略高于Ⅱ类原油。结合成藏期次分析认为,Ⅰ类原油为长7烃源岩生烃高峰期形成的成熟原油与先存低成熟原油混合的产物,Ⅱ类原油为早白垩世中期大规模油气充注作用的结果。

  • 单位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