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山西省公众家庭食品处理风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公众家庭食品处理行为的规范性、防控家庭食源性疾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12月—2018年3月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的60个调查点总计3 500名公众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受访者家庭食品处理行为均分为(116.05±12.10)分(满分为150分),其中"用肥皂/洗手液和干净的水洗手"均分最高为(4.65±1.10)分,"剩菜不重复加热,加热过一次的剩菜没有吃完,就必须倒掉"均分最低为(3.06±0.82)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常住地、职业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受访者家庭食品处理行为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公众家庭食品处理行为的首要因素为常住地(|βx|=1.599,P <0.001),其次为文化程度(|βx|=0.773,P=0.011)、年龄(|βx|=0.667,P <0.001)、家庭人均月收入(|βx|=0.480,P=0.004)。结论针对家庭食品处理风险行为,应强调清洁,杜绝交叉污染,妥善处理剩饭菜,推广使用食物温度计;针对农村居民和低学历、低收入、年龄小的高风险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操作知识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