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库建设工作起步于二十多年前(1994-1997),但仅限于数据的收集,而未能建立正式的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孢粉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大约650个现代花粉样点和120个地层孢粉样点),孢粉学工作者利用孢粉生物群区化方法(Biomisation),初步定量重建了全国的古生物群区分布,在研究初始阶段以全新世中期(MH)和末次盛冰期(LGM)为主(Yu et al.,1998,2000;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小组,2000,2001)。随后,表土花粉样点和地层样点分别增加至800个和190个(Ni et al.,2010),并逐渐累积、筛选高质量孢粉与定年数据的地层孢粉样点228个,以及表土花粉样点2434个(Chen et al.,2010;Cao et al.,2013),在此基础上,定量重建了过去2.2万年以来,每间隔500年的古生物群区地理格局(Ni et al.,2014)。另外,还有很多区域和全国尺度的孢粉数据收集工作,比如许清海教授课题组、郑卓教授课题组、赵艳教授课题组等获取的现代花粉数据,以及目前已经发表的诸多钻孔与剖面孢粉记录(倪健等,2010;孢粉采样点信息初步整理,以及最近更新信息)。根据目前的初步估计,全国潜在可以利用的表土花粉样点应该在6000个之上,高质量的地层孢粉采样点在1000个之上,这些可靠的数据是建立中国孢粉数据库的坚实基础。在这些高质量孢粉数据与定年数据的支撑下,利用国际通用并适合我国科学研究特点的数据库协议,比如欧洲孢粉数据库(European Pollen Database,EPD)和国际古生态学数据库(Neotoma)所采取的数据共享协议,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Palyn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PSC)的领导下,在广大孢粉工作者的支持下,尽快建立《中国孢粉数据库》(Chinese Pollen Database,CPD),并保持正常的运行与更新,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目前,在孢粉学会的授权下,浙江师范大学古生态与环境演变实验室已经建立了数据库框架,包括使用的软件、编码和数据格式,并草拟了《中国孢粉数据库章程》,在本次会议上将散发给广大同行征求意见。如果经讨论能完善孢粉数据收集与共享政策,确立孢粉数据库章程,并认可孢粉数据库构架,下一步将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收集中国区域的孢粉数据,逐步建立中国孢粉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不仅能推动我国大尺度现代孢粉—植被—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亦可进一步更定量、更准确地重建过去的植被变化过程,以及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古植被格局与动态的影响。这不仅是对我国第四纪研究的重大贡献,也是对全球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学界的重大贡献。
-
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