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我国沿海有毒赤潮的发生频次和规模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产生的藻毒素沿食物链传递并在贝类体内累积转化生成更为复杂的贝毒素,威胁贝类水产品食用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其中大部分贝毒的极性较低,易溶于脂类化合物,被称为脂溶性贝毒(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s,LST)。目前我国的养殖贝类正面临多种脂溶性贝毒的污染,主要包括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蛤毒素(pectenotoxin,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氮杂螺环酸(azaspiracid,AZA)及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CI)中的gymnodimine(GYM)等几大类毒素。现就这些脂溶性贝毒的化学结构、来源、毒理学特征、食用安全限量及检/监测方法等内容做了系统总结,同时,对我国脂溶性贝毒的来源与贝类染毒状况做了简要概括,并对今后我国脂溶性贝毒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
单位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中国海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