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初,西方文学中的虚构概念“robot”空降日本,在媒介空间中完成与实体人形机器人的认知投映后逐步实现了具象表征与抽象隐喻的多维分层,从陌生的外来词取代意译词“人造人”并最终内化于日语。报刊和文学分别依托“事实”和“幻想”参与了这一场本土文化的创造性生成,报刊聚焦其技术属性,将舶来品robot塑造为西方先进文明的象征,文人作家则以浪漫乌托邦式的想象凸显其未来属性,而二者赋予robot的社会属性已然模糊了西方机器人文化中严格的人机界限。昭和初期的机器人之梦始于对技术文明的憧憬,提高生产力、节约劳动力的社会内需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同时以共生共存为内核的日本传统思想价值观驱动了对西方机器人文化的能动性汲取,保留其技术框架并填充以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未来想象,从而抑制了消极机器人论的结构性深层渗入,一种“共创型”机器人文化已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