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枣不同部位多糖结构特征及活性分析

作者:王洁; 毕金峰; 吴群军; 苟敏; 周润生; 陈芹芹*
来源:现代食品科技, 2023, 1-9.
DOI:10.13982/j.mfst.1673-9078.2023.9.1233

摘要

为明确拐枣不同部位多糖的结构及生理活性的差异,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了三种拐枣多糖(HDP)——全果多糖(HDPW)、籽多糖(HDPS)和果梗多糖(HDPP)。通过紫外-可见光谱、高效尺寸排阻色谱、离子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种HDP均为酸性多糖,由不同摩尔比例的岩藻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HDPW、HDPS和HDPP的分子量均有三个色谱峰,其中HDPS的中、低分子量值(45.72×10~4~165.75×10~4u)要高于HDPW (0.34×10~4~12.53×10~4u)和HDPP (0.51×10~4~21.26×10~4u),红外光谱表明HDPW及HDPP含有α-糖苷键,而HDPS是一种含有β-糖苷键的多糖。HDP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范围分别为0.015~0.043 mg/mL、0.47~1.21 mg/mL和0.13~9.99 mg/mL,当HDPW和HDPP的质量浓度在0.1 mg/mL及以上时,可显著提升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IR-HepG2)的葡萄糖消耗率,较模型组最高可提高7.66%。较HDPS而言,HDPW和HDPP结构相似且显示出了更好的抗氧化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更强的IR-HepG2葡萄糖摄取促进能力,研究为拐枣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