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病后震颤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分析

作者:王颖; 潘华*; 翦凡; 陈娜; 张磊; 杨硕; 陈琳; 王恒恒; 张在强
来源: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0, 27(05): 344-348.
DOI:10.3969/j.issn.1006-2963.2020.05.004

摘要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病后震颤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收治的周围神经病后震颤患者15例为周围神经病组,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特发性震颤患者11例为对照组。收集入组对象的临床资料及神经电生理结果,分析周围神经病后震颤的临床特点,并比较两组震颤部位、频率、半宽功率、全宽功率、节律形式等震颤特点。结果 (1)临床特点:单纯感觉异常3例,单纯力弱4例,感觉异常伴力弱8例;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12例(12/15)、腓骨肌萎缩症2例(2/15)、双侧肘管综合征1例(1/15)。(2)肌电图特点:感觉、运动神经纤维均受累10例,纯运动纤维受累4例,仅感觉纤维受累1例。(3)震颤部位、频率、功率及节律:15例均有双上肢远端姿势性震颤,双上肢静止性震颤2例,双下肢姿势性震颤2例。双上肢姿势性震颤频率4.6~11.1 Hz,平均(7.78±1.99)Hz,持物1000 g震颤频率为(7.86±1.84)Hz,意向性震颤频率为(7.41±1.98)Hz,3种状态间震颤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225,P>0.05),而半宽、全宽震颤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H=16.280,P<0.05;H=35.267,P<0.05);上下肢震颤节律形式为同步或同步+交替。(4)与特发性震颤区别:11例特发性震颤均有双上肢姿势性震颤,双上肢静止性震颤4例,头部震颤4例;周围神经病组姿势、持物1000 g、意向性震颤频率与特发性震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周围神经病组意向性震颤出现率低于特发性震颤组(40%比100%,P<0.05);两组意向性震颤半宽、全宽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8,P<0.05;Z=-2.964,P<0.05)。结论周围神经病后震颤以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多见,常表现为双上肢姿势性震颤,频率较宽泛,与持物1000 g及意向性震颤频率无统计学差异,节律形式为同步或同步+交替,意向性震颤的出现率及震颤功率均低于特发性震颤者。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