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miRNA与中医理论关联及在冠心病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季康寿; 杨茗茜; 陈文娜; 季小群; 侯平; 杨关林*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 39(05): 48-52.
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21.05.013

摘要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首要的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理过程,AS的核心事件是动脉内膜的斑块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具有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1]。中医认为其属于"胸痹""猝心痛""厥心痛"的范畴,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发病与内皮功能失调、脂质浸润、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相关。随着转化医学、循证医学及个体化医学发展,越来越要求中医用客观化及量化的途径诠释中医证的机制。虽然人体的基因90%都被转录,但其中只有1%~2%编码了蛋白质,很多受到了编码RNA的调控。miRNA属于非编码RNA,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单链RNA,外泌体中的miRNA比游离的miRNA更具有标志物的潜质。探索不同细胞来源外泌体miRNA在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认知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