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普遍认为,元代的回鹘人(畏兀儿)与其他色目人一样,属于"无姓之人",只有名而无姓。据汉文文献可复原哈飒不华、廉氏和贯云石三个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回鹘家族的谱系及其成员的本族人名。其男性家族成员人名的最后位置都有相同的词汇标示其家族出身。这种家族标识成分跨越代际传承,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姓氏的作用。廉氏、贯云石家族的案例显示,即使在回鹘家族取汉姓、汉名之后,这种命名传统也得到保留。早在蒙古汗国崛起以前,该现象已出现在西州回鹘王国。回鹘文出土文书中可见相关证据。其产生的契机可能是12世纪西辽对中亚东西部的统一。西州回鹘被纳入多族群、多语境的帝国体系中,受到突厥穆斯林的文化影响,部分回鹘人开始在人名最后添加家族标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