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乐教即人教。自先秦以来,爱乐之士通过声诗的感性趣味来兴发气志、滋养性情。从孔子到陶渊明近一千年的变化来看,乐教的实践活动具有某种自主性,其兴衰源自于音乐实践传统自身的损益。孔子、庄子、嵇康、陶渊明等典型人物在追随自我心灵的同时,以"发起者"或"推动者"的身份提供给人类世界各种音乐实践经验,并在变迁、流传、接受中不断地修正之前的目的、效用和方法,散发出一种不可化约的感召力,也暗含着对道德理性的乐观情绪。这些让后来的"效仿者"改变了对待音乐的眼光,获得了重新认知世界的可能,从而完善、充实了其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