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因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