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在构建包含肌肉韧带的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分析钉棒假体生物力学性能,并结合临床应用评价钉棒假体半骨盆Ⅰ+Ⅱ+Ⅲ区重建的疗效。方法 以2015年1月—2020年12月21例行半骨盆恶性肿瘤(Ⅰ+Ⅱ+Ⅲ区)切除、钉棒假体重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6~64岁,平均39.2岁。肿瘤类型:软骨肉瘤9例,骨肉瘤7例,尤文肉瘤3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2例;根据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分期:ⅡB期19例,Ⅲ期2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HHS)和MSTS评分分别为(54.4±3.1)、(14.1±2.0)分。术中15例病灶行广泛性切除,5例边缘性切除,1例病灶内切除。取1例患者术后CT图像,采用Mimics23Suite和3-matic软件建立患者骨盆三维实体模型,同时采用镜像操作获取正常骨盆三维实体模型。继而将两实体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Workbench2020R1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于肌肉构建前后分析双脚站立位的生物力学性能。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HHS评分和MSTS评分行术后功能评估,同时影像学复查局部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 有限元分析显示重建骨盆应力峰值表现在固定骶骨的S1、2钉棒连接处;肌肉构建前应力峰值高于构建后,但远低于钛合金屈服强度。手术时间为250~370 min,平均297 min;术中出血量3 200~5 500 mL,平均4 009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72个月,平均42个月。7例存在肺部转移,其中2例为术前转移;5例死亡,其余16例存活,5年生存率为72.1%。术后局部复发3例,均为术中未达到广泛性切除者。术后患者患肢功能均明显改善,恢复行走功能;末次随访时HHS、MSTS评分分别为(75.2±3.0)、(20.4±2.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05,P<0.001;t=11.915,P<0.001)。术后发生切口愈合延迟2例、深部感染2例、螺钉松动1例、假体脱位1例,无假体或螺钉断裂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钉棒假体半骨盆Ⅰ+Ⅱ+Ⅲ区重建,其强度能够满足患者日常站立要求,是一种可行有效的骨盆重建方式。
-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