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我国2010—2019年猩红热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猩红热上报病例信息,以月份为时间聚类单位,以地市为最小空间单位,使用SaTScan 10.0.2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使用ArcGIS 10.7软件实现分析结果的可视化。结果 2010—2019年,我国共报告猩红热病例596 220例,年均发病率为4.37/10万。我国猩红热的发病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1.62/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为6.04/10万。猩红热的发病呈现双峰分布,每年5—6月和11—12月为猩红热的高发期。男性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61.14%。10岁以下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年龄段,占总发病数的93.27%。猩红热的主要聚集区为我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毗邻猩红热高发省份的地市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有所升高。位于长江以南地区的猩红热聚集区域有所增多,多聚集于上海市、深圳市、厦门市、乐山市、大理市和丽江市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市以及杭州市、长沙市、成都市、昆明市、贵阳市等省会城市。结论 我国猩红热的发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夏季和冬季为高发期,多发于儿童群体中。北方地区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存在猩红热发病聚集区域增多的现象。猩红热高发省份周边的地市发病风险有所升高。应加强对托幼机构和小学儿童的疾病监测,对托幼机构和学校等区域发生的聚集性疫情进行及时的调查处置,阻断猩红热的传播。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