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堂吉诃德与孔乙己作为中西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形象,都创作于一个社会矛盾激烈、现代性新生力量发生的时代,两个人物在行为方式、性格特点和思想价值层面上有着某些本质性的共同点。“堂吉诃德”和“孔乙己”都不是他们原初的名字,后起的名字和命名的行为背后隐含着人物的新生和理想世界的构建。在当时的社会,堂吉诃德与孔乙己都处于“多余人”的尴尬地位,被强行安排在“被看”的位置。在信仰失落、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堂吉诃德与孔乙己依然选择了遵循理想的求真证道之路,而二者最后的死亡结局蕴含着理想的破灭与作品深层的悲剧内蕴。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