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糖尿病肠病(diabetic enteropathy, DE)和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和筛选乌梅丸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借助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名称标准化;检索GeneCards、DisGeNET、DrugBank和OMIM数据库获取UC、DE和IBS的相关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在线分析工具构建韦恩图,获得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药物-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ene Oncology(GO)功能分析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软件将主要的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乌梅丸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癌症途径、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有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活性成分分别与核心靶点结合并展现出较稳定的构象。乌梅丸治疗3种疾病涉及复方中黄酮类、甾醇类及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合物,通过多脏器作用于关键靶点,参与细胞凋亡、免疫炎症等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3种疾病“异病同治”的作用。该研究阐释了中药复方乌梅丸“异病同治”的可能机制,并将为深入了解乌梅丸效应机制、探索其新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