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儿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76例确诊EG的患儿纳入回顾性研究,总结和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腹痛(55.3%,42/76)、呕吐(39.5%,30/76)和便血(38.2%,29/76)。34例(44.7%,34/76)存在外周血血红蛋白降低,9例(11.8%,9/76)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增高,13例(17.1%,13/76)EOS百分比增高,32例(54.2%,32/59)血清总IgE增高,18例(36.7%,18/49)食物特异性IgE阳性,25例(32.9%,25/76)大便隐血试验阳性。51例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腹腔积液7例、盆腔积液4例和肠管节段性改变3例。76例均行内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63例(82.9%),溃疡20例(26.3%),糜烂17例(22.4%),结节样隆起或增生11例(14.5%),正常9例(11.8%);黏膜病理主要表现为黏膜炎症,伴大量EOS浸润(≥20个/高倍视野)。12例(15.8%,12/76)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76例患儿经饮食回避、抗过敏、抑酸、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皮质类激素等综合治疗,临床症状缓解74例,有效率为97.4%。其中,饮食回避、抗过敏药、抑酸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效率为93.8%(61/65),皮质类激素治疗有效率为86.7%(13/15)。结论儿童EG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均缺乏特异性;诊断方面,血清总IgE增高及食物特异性IgE检测阳性可作为该病诊断的参考,最终确诊仍需黏膜病理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个/高倍视野);治疗方面,抗过敏药、抑酸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症治疗有效率高,可作首选方案,无需常规使用皮质激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