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从籽粒灌浆特性和源库关系的角度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水分胁迫水平下玉米产量形成机制,为西北地区玉米生产实现节水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2个种植密度水平(7万、9万株/hm2)及3个水分胁迫水平(无水分胁迫、轻度水分胁迫和中度水分胁迫),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和水分胁迫水平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生物量积累、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源库关系的影响。【结果】(1)增加种植密度导致上、中、下各粒位百粒质量减小,而施加水分胁迫导致中、下粒位百粒质量减小,处理间籽粒质量差异主要来源于下部籽粒,增加种植密度和施加水分胁迫导致上、中、下各粒位活跃灌浆期缩短,增加种植密度降低各粒位平均灌浆速率,而施加水分胁迫降低中、下粒位平均灌浆速率。(2)施加水分胁迫导致单株和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小,增加种植密度导致单株生物量减少,单位面积生物量增加,施加水分胁迫导致玉米产量、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减小,增加种植密度则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导致百粒质量、穗粒数和单株产量的减小,单株产量降低是百粒质量与穗粒数共同降低作用的结果。(3)不同粒位百粒质量影响因素不同,上部籽粒百粒质量由平均灌浆速率和活跃灌浆期共同影响,中部籽粒百粒质量主要由平均灌浆速率影响,而下部籽粒百粒质量主要由活跃灌浆期影响,中部籽粒灌浆特征参数与单株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最好,选取中部籽粒进行灌浆特性分析具有可靠性,单株产量受平均灌浆速率显著影响。(4)各处理下产量均受限于库强度,从源库关系角度可考虑密度的进一步增加,并且高种植密度结合轻度水分胁迫可最大限度将作物生物量积累转变为经济产量,为本研究中最佳组合模式。【结论】增加种植密度和施加水分胁迫导致上、中、下各粒位活跃灌浆期缩短,中、下粒位平均灌浆速率降低,从而影响各粒位籽粒百粒质量;单株产量主要受平均灌浆速率影响,进而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各处理下产量均受限于库强度,高种植密度结合轻度水分胁迫为本研究最佳组合模式,且可考虑密度的进一步增加。
-
单位甘肃省水利厅;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