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08年,莫里斯·梅特林克发表了剧本《青鸟》。1913年,乔治特·莱勃伦克将其改写为童话。童话《青鸟》消解了原作“青鸟”意象的多义性与含混性,凸显其与“幸福”的关联。1921年,童话《青鸟》传入中国。“青鸟象征幸福”之说正好契合了茅盾等人将象征主义与“为人生”理念相调和的文学主张,顺应了当时儿童读物的教育意图。此后,《青鸟》被译介、改写乃至重写的历史,也是“青鸟象征幸福”不断生成与阐释的过程。“追寻青鸟”的历程多被简化为“追寻幸福”的教育实践。随着童话《青鸟》被视作儿童文学经典,“青鸟象征幸福”之说更是被固化为“常识”传递给儿童受众,大量副文本围绕此“常识”而被生产。这种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改编名著的实践,虽然契合了市场消费的需求,却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剧本《青鸟》的复杂性与丰富性。